秦晖:巴以问题的由来(2023-10-09)

本文在尽量保持演讲者原话的基础上,删除了一些语气助词。为了便于阅读,对一些句子中在口语表达时注意不到但不符合书面阅读习惯的语序进行了调整,并对一些人物、组织、事件、地理名词进行了维基百科链接。括号内为编者注。

大家好,我们今天的讲座开始了。前天,也就是2023年10月7号,巴勒斯坦的极端组织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有人称之为中东珍珠港事件,或者叫做中东911,这实际上开始了第六次中东战争。

现在有人说不是,有的人说阿拉伯国家并没有参战,还有的支持以色列的一些朋友说哈马斯是一个恐怖组织,这次恐怖袭击就是一次大规模暴力犯罪,不是国家之间的战争。我当然同意哈马斯是恐怖组织,就这次事件体现的,如果说以前它是不是可能还有争论的余地,但是这一次显然就是一次恐怖行动。

但是,不是国家之间的战争不等于就不是战争,内战和一国之内的宗教战争,它也是战争啊。911以后,联军打击基地组织和所谓伊斯兰国,也被称为反恐战争嘛。通常我们讲的第五次中东战争,也就是1982年的黎巴嫩之战,那也不是在国家之间打的。

当时以色列出兵黎巴嫩是因为巴解以难民营为据点,联合黎巴嫩的民间武装,就是德鲁兹民兵——是当时反对黎巴嫩政府的一个反对派武装,越境袭击以色列。同时巴解也支持德鲁兹攻击黎巴嫩政府,那么以色列在黎巴嫩境内作战是得到黎巴嫩当时政府首肯的,而当时巴解和德鲁兹民兵与今天的哈马斯差不多,当然今天的哈马斯更残暴了,但是我讲差不多就是他们都不是什么国家,也就是一些武装组织而已。如果那一次算是第五次,那么这一次当然就可以说是第六次了,当然说它是第六次中东战争和说它是反恐战争,其实也不矛盾,但是就它的规模而言,以及就它的国际影响而言,那当然就是战争了。

这场战争刚刚开始,我的条件不适合于去搞关于这场战争的新闻报道。同时大家也知道,我这个人认为历史过程尤其是长时段历史过程本质上是不能预测的,当然了,如果是单因果环节,那是可以预测的。比如这一次以色列在战场上碾压哈马斯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我说以色列肯定能够打败哈马斯,这个如果说是预测的话我相信是不会有错的,但是我觉得也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如果你就它的长远影响而言,说实在的,由于因果链条太长,我不敢说。

所以我想大家不必把我当作一个算命先生来看待,我们这次讲的主要是宏观背景分析,以便理解这些过程,尤其是要针对过去苏联式的中东话语,就是什么犹太复国主义在帝国主义的支援下侵略阿拉伯国家,这个是当时苏联、中国曾经的一个意识形态话语,以及我非常讨厌的由美国人亨廷顿讲的那种什么文明冲突论话语,这个话语我也是非常反对的,我这个演讲要针对的主要就是这两种话语造成的认识混乱,来进行事实的澄清。

关于中东有几个事实,首先要清楚。很多人认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历史上有很多的恩怨,尤其是现在很多人喜欢搞很深刻的历史分析,就是把很多事情追溯得非常之远,说什么什么事情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很多人说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历史上有根深蒂固的恩怨,还有些人说现在犹太教徒就是以色列,和西方基督徒在联手对付阿拉伯人,或者说对付伊斯兰教,这是什么文明的冲突。从宏观历史上来讲,这类认识是完全不对的。首先我过去就讲过,其实很多别的朋友也提到,中东地区的三大一神教是同源的,有很多教义其实也是相通的,像雅赫维或者说叫做耶和华,大家知道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在文字上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原来是一种只有辅音没有元音的文字,所以每一个词具体怎么发音是说不准的,没有任何人能够讲的准。像Yodh He Waw,你只知道这三个辅音。至于到底是耶和华,还是雅赫维,还是像最近刘军宁一口咬定的那样,叫做雅威,这个是说不清楚的。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个概念,就是这个Yodh He Waw,包括亚当、夏娃、阿伯拉罕等等,都是这三种宗教的共同人物。而且很多穆斯林的姓氏和基督徒的姓氏一样,也都是取自这些宗教背景,同一的宗教背景。比如以前我提到过基督教的姓氏,阿伯拉罕,像林肯就是阿伯拉罕林肯,在穆斯林那边就叫做易卜拉欣,其实是一回事。还有基督教讲的约翰,就是阿拉伯人讲的叶海亚。所谓的约瑟,有的叫约瑟夫,就是所谓的优素福。以色列或者说圣经讲的摩西,就是阿拉伯人讲的穆萨,所罗门就是苏莱曼,努哈就是诺亚,还有尔撒就是耶稣等等,其实都是一回事。

这种情况还有不少,三大宗教是同源的,都起源于闪米特语族,所以又被称为闪米特一神教。我们现在讲的白人,有的时候又叫做欧罗巴人或者雅利安人,雅利安这个词是被希特勒玩坏了的一个词,它本来其实只是一个历史语言学的概念,指的大概也就是人种上的高加索人种,就是所谓的欧罗巴人。

那么我们现在讲的白人,高加索人或者欧罗巴人,主要生活在——当然也不只是这两大语系,包括凯尔特人,好像还有伊特鲁里亚人,都是不在这两大语系之中的。但是绝大部分的白人都生活在两大语系之中,一个就是印欧语系,希腊、罗马包括现代西方的主要国家都属于印欧语系的。还有就是北非西亚的那些人,也属于白种人,属于高加索人,但是他们不是讲印欧语的,他们属于闪含语系。闪含语系就是闪米特和含米特这两个主要的语支,现在含语系的除了埃塞俄比亚以外,其他的好像很少有。西亚、北非的人主要讲的都是闪含语系中的闪米特语族,其中就包括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早期的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也是同出一源的,也就是说他们无论在宗教上还是语言文字上都是很接近的。

从文化角度看,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就更接近,因为他们不仅都是一神教徒,而且都是闪米特人。而且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从文字起源说也是很接近的,这两种文字的原始符号是一样的,书写方式也跟印欧语系相反,都是和中国古代的文言文一样,是从右往左来写的。而且这两种字母,阿拉伯字母和希伯来字母,早期都是一种只有辅音没有元音的不完善字母。所以早期的阿拉伯文和希伯来文一样,也是很难判断它的真正发音的。当然后来这两种语言都进行了一些改良,增加了一些表示元音的符号,这个是另外一回事了,但早期它们都是这样的,这两种东西其实相当接近。

通过圣经的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到,犹太人自从到了迦南这片所谓上帝应许之地以后,他们的生活方式也跟后来说的阿拉伯人差不多,主要是以游牧为主的。甚至服饰也一样,从圣经时代的那些作品看,都是缠着头穿着长袍之类的,所以这两种人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当然了,文化的分野和政治分野从来就不是一回事,文化越接近,竞争越多,越敌对,这个概率其实是相当大的。当然我这里要说的都是概率,我也并不认为文化越接近就一定会越敌对,我只是说有这种概率,这个概率还不小。中日关系曾经长期比中西关系坏,尽管有人说中日是什么同种同文,文化联系很密切,但是中日关系并不会因为这个就一定比关系更加疏远的中国和西方的关系要更好。大家还知道现在很多人都说孔孟之道是中华民族的如何如何,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中国近代的政治这歌曲中宣扬孔孟礼教最突出的政治歌曲就是满洲国的国歌,什么存礼义、讲仁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但是这并不使它免于汉奸歌曲的定位,你宣传孔孟之道,但是你仍然是汉奸,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即便从政治关系看,在历史上犹太人也不是在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间更亲近基督教,而更敌视伊斯兰教。比如说以前我也提到过,在犹太人大流散的过程中,很多犹太人当时是到了南欧的伊比利亚半岛,就是今天的西班牙。在公元八世纪到公元十四世纪,西班牙经历了基督徒和穆斯林长达八个世纪(原文如此)的战争争夺,就是所谓西班牙语中的Reconquista运动,我们有的时候把它音译成雷康吉思达运动,有的时候又意译为叫做收复失地运动,或者叫再征服运动。但是总而言之,最后是基督徒打败了穆斯林。在这几百年的冲突中,犹太人作为第三者,在绝大部分时间是相对而言更偏向伊斯兰,因为那个时候基督徒比穆斯林有更强烈的排犹倾向。现在很多人说伊斯兰教有很多缺点,偏狭、不宽容、迫害异教徒等等,毫无疑问是这样的。但是也很难说这些缺点历史上基督徒就没有,从历史上看,尤其在对犹太人的不宽容方面,很难说穆斯林比基督徒更极端。中世纪的基督徒在不宽容、神学专断、排除异端这些方面比穆斯林曾经还要极端。

目前的中东问题也好,阿以冲突也好,恐怕很难仅仅从宗教本身这一角度来解释,尽管现在这种冲突的外观似乎的确是用宗教来划线的。那么近代的中东问题或者阿以关系是怎么来的呢?当然说起来还是要从犹太人大流散开始的。

自从以色列人或者说是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当时叫做迦南之地,今天叫做以色列,历史上又叫做犹太国或者以色列国,这块地方当然古今的范围不是一样的,古代的迦南不等于今天的巴勒斯坦或者以色列,但是大致上就是那块地方吧。在很多个世纪之中,那里的居民主要就是希伯来人,在圣经描述的那个时期,它的主要居民就是希伯来人,或者说是以色列人或犹太人。当然这之前这些地区有迦南人、有菲利士人或者叫做菲力斯丁人,但是到了摩西时代,希伯来人进驻那里以后,基本上就把这些人或者同化了或者赶走了。

现在以色列说这个地方是他们的故土,是上帝的应许之地,按照旧约来讲的确也是这样写的。不过现实的领土安排当然不可能以那个时代的事情为依据的,如果是这样,什么都要讲自古以来,那么首先中国领土的边界就不知道怎么划了。世界上也没有哪一个国家是按照这个办法来划定边界的。

早期的犹太人的历史和圣经描写的的确是差不多,当然圣经描写的那些神迹,你可以信也可以不信。但是历史过程,比如说犹太人是从埃及到了迦南地区,征服了迦南人,先后建立了几个王朝,有过大卫王、所罗门王这样出色的人物。后来又分裂成犹太和以色列这两个国家,然后又分别被新巴比伦和亚述征服,新巴比伦把大量的犹太人抓到巴比伦,就是所谓的巴比伦之囚。波斯帝国灭掉了新巴比伦以后,又把他们放回来,恢复了犹太人的国家。以后又先后被希腊马其顿人、罗马人统治,一直到后来公元初,发生了很多事情,什么反抗希腊化王朝的马卡比起义,反抗罗马的犹太战争等等都失败了。失败以后,大部分的犹太人就离开故土,流散到四方。这些历史通过现在的文献、考古和圣经旧约,基本上是可以对得上号的。

如果要知道早期犹太人经历了什么,大致上看看这些就知道了。总而言之,他们曾经有很辉煌的过去,尤其在宗教领域,对后世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民族都不能比拟的。包括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这三个加在一起占了世界宗教(版)图的绝大部分了,其他的宗教包括什么佛教啊等等都无法与之相比,所以可以说他们在宗教上的确是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犹太战争被罗马镇压以后,大量的犹太人离开故土,作为犹太人的国家就不存在了。不过犹太人也的确创造了一个奇迹,就是两千多年的离散并没有使他们的民族凝聚力消失,一直维持着犹太人的认同。而且一直有要回到故土去的这种执念,就是所谓的面向锡安的阿利亚,所谓的阿利亚就是犹太人的一个方位概念,这个方位不是东南西北,而是面向锡安山,这个方向就是阿利亚。至少在宗教上他们是有这个观念的,但是这些东西都还不足以产生后面的事情。

我们要问的是,近代的犹太复国主义和近代的阿拉伯之间的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大约在犹太人离开故地六七百年以后的七世纪,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民族兴起,成为了巴勒斯坦的主人。巴勒斯坦这个地方最早大概是菲力斯丁人控制的地方,现在菲力斯丁人一般认为他们是古代印欧语的,跟埃及上古时代的迈锡尼好像是有一些关系。巴勒斯坦就是Filastin的土地,这个词词源也是确定的,也就是说巴勒斯坦是来自菲力斯丁的,而菲力斯丁是印欧语人,不是希伯来人,也不是阿拉伯人。现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似乎分别成了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对这个地区的敌对的称呼,但是把这一个地区称之为菲力斯丁人的土地,或者巴勒斯坦的,其实主要是欧洲人,并不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称呼。

在联合国分治决议以前,犹太人曾经强调过巴勒斯坦不是阿拉伯语的地名,而且也表示不反对用巴勒斯坦来命名他们未来的国家,所以这个国家当时如果顺利产生,很可能就叫做巴勒斯坦了。因为当时英国人委任统治的时候就把这个地方叫做巴勒斯坦,而且当时犹太人也不反对,但是他们认为希伯来语的发音以色列也应该保留。反而是阿拉伯人当时很少用这个名词,当时的阿拉伯人往往把这片地方与更大的地方并称为约旦或者叙利亚。菲力斯丁人消失以后,犹太人就占据了这里,并且建立了名扬四海的古国,就是大卫、所罗门那个时代的以色列或者犹太。

但是经历沧桑之后,到了近代,这个地方的主要居民是阿拉伯人。不过犹太人也没有完全离开,即使在阿拉伯人占据主流的时候,巴勒斯坦地区仍然有不少的犹太人,只不过他们已经成了少数民族了。在十五世纪以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这个地方长达几百年。奥斯曼帝国解体以后,这里变成了英国人的势力范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联也就是当时的国际社会,或者联合国的祖宗,把奥斯曼帝国的这块遗产,包括现在的约旦和巴勒斯坦在内都交给英国作为它的所谓委任统治地。在这几百年间,不管是奥斯曼帝国还是英国管理,对于当地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来说,他们都是在接受别人的统治,既不是阿拉伯人做主,也不是犹太人做主。

在西方世界,当时和奥斯曼帝国曾经有过几百年的对峙,当然也可以说是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的对峙。在对峙的前期阶段,这里犹太人很少,而阿拉伯人也很驯服,所谓驯服就是对奥斯曼帝国很驯服。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其实阿拉伯民族主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人或者西欧列强基于反奥斯曼帝国的需要而鼓动起来的。最有名的就是我曾经讲过的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故事,阿拉伯的劳伦斯是一部电影,传播的面也很广。

托马斯,就是所谓的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这是一个英国血统的爱尔兰贵族,他是个旅行家,又是个记者。一开始他撰写的纪实文学很生动,从而也推动了阿拉伯人摆脱奥斯曼束缚的这种民族精神。后来阿拉伯国家成了民族国家,都和劳伦斯以及劳伦斯背后的英国有很深的关系。今天有人还经常问,为什么沙特家族和西方有那么密切的关系呢?尽管沙特是一个非常保守、非常落后的一种状态,他们的社会制度和西方相差非常远,但是他们为什么关系那么密切?

道理很简单,沙特和伊拉克曾经的统治者原来都是一个家族,直到后来伊拉克发生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掀起的世俗革命,以前无论阿拉伯还是伊拉克都是同一支号称是穆罕默德嫡系的家族活动的地方(这里存疑,沙特家族和最初伊拉克王国、约旦王国统治者所在的哈希姆家族并不是一个家族)。这个家族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形成了三大支系,这三大支系都是在今天的沙特起源的,汉志就是今天沙特的西北部分的哈希姆家族,內志就是今天沙特的主要部分或者东南部分的拉希德家族和沙特家族。

后来沙特家族建立了沙特阿拉伯,哈希姆家族建立了约旦(汉志老国王次子),而这个家族的费萨尔(汉志老国王三子,也是劳伦斯最看重的王子)这一支——费萨尔伊本侯赛因,建立伊拉克,当时的伊拉克也是政教合一的王国,和现在的沙特阿拉伯,和大概二十多年以前的约旦其实都差不多的。而这三个国家都和英国的扶植是有直接的关系,英国扶植它主要就是对抗奥斯曼帝国。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几个世纪,这里的阿拉伯人、犹太人虽然有宗教意识,但是并没有近代的民族意识,也没有试图要建立国家。尤其是阿拉伯人,因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也是穆斯林,起码在奥斯曼后期,当时巴尔干、高加索和希腊等地都在闹叛乱、闹独立,烽烟四起。而阿拉伯人那个时候还没有多大的独立愿望。相反,正如我前一阵子讲希腊的时候提到的那样,在希腊人谋求独立的时候,奥斯曼中央朝廷的军队都打不过,是埃及的阿里当了曾国藩,带领阿拉伯人的湘军去帮奥斯曼镇压希腊人的。

但是当时的奥斯曼帝国是英、法等西方势力的主要威胁,英国人、法国人为了鼓励他们摆脱奥斯曼帝国,就做了很多工作去培养他们的民族主义,所以阿拉伯民族主义最早的起源和西方也有很大的关系。

伊拉克的穆罕默德后裔那一支和沙特的穆罕默德后裔的那一支都得到过英国人的很多帮助,劳伦斯的那个故事就是一个典型了,沙特和西方所谓的传统关系其实从那个时代就开始了。我前面讲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就是一个典型,他是英国人,可以说他是一个间谍,如果你站在奥斯曼帝国的立场上,他就是个英国间谍。但是他也是个军事家,也可以说是一个外交家。我们不久前才去过英国纽卡斯尔,纽卡斯尔就有一个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博物馆,这个人的确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长期生活在阿拉伯人中,也就是在沙特穆罕默德后裔那一支的家族(这里有些混乱,劳伦斯所在的是汉志哈希姆家族)中生活,给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军事上的知识,包括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帮助他们逐渐兴起,甚至亲自带兵打仗。

我们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斯曼帝国已经基本解体了。在英国的帮助下,这些属于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人逐渐独立,建立了他们自己的统治。而在这个时期,英国人或者西方的基督教世界并没有对犹太人提供多大的帮助,说犹太人一直亲西方,或者西方一直在帮助他们对抗伊斯兰教,这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恰恰相反,那个时候西方人和阿拉伯人的关系要比和犹太人的关系强得太多。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奥斯曼帝国彻底完蛋了,奥斯曼土耳其本身也革命了,变成了共和国。而且凯末尔的土耳其是非常世俗主义的,把阿拉伯字母都给废除了,实行彻底的世俗主义政策。

而中东那些地方,像巴勒斯坦、沙特、伊拉克等奥斯曼帝国控制下的地方,这个时候也不属于土耳其共和国了。即使奥斯曼帝国自身不解体,它也是一个战(败国),它的属地基本上都是被列强瓜分了,这个地方当然就包括巴勒斯坦,当时是英国统治的。而这个时候的英国总体上来讲,也更愿意和当地的阿拉伯人搞好关系,而不是支持犹太人。

但是那个时候已经有一批生活在欧洲的犹太人,他们希望回归故土,所谓的圣经上讲的故土。最早的犹太复国主义其实是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兴起,而且在那个时代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包括现代锡安主义的创始人、《犹太国》的作者赫茨尔,包括后来成为以色列国父的本古里安魏茨曼等等,这些以色列的国父,最早的犹太复国主义者都有一个特点,他们同时也是社会主义者。他们如果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讲都是相当左的,导致欧洲的犹太人到了以色列,大量的当时都是以共产主义公社的集体方式生活的,这个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基布茲

欧洲人长期以来一直排犹主义盛行,我前面讲过的西班牙排犹就非常厉害,包括东欧等地也都是排犹的。其实欧洲的犹太人本来是愿意融入欧洲的,可是当时的欧洲容不得他们,发展到纳粹那当然就更极端了,就不是排犹而是灭绝了。排犹的结果再加上圣经上的说法——说巴勒斯坦是他们的应许之地,于是有些犹太人就想回去,这个就是所谓的锡安主义,或者说是犹太复国主义。

犹太复国主义兴起的时候,最初的敌人也不是阿拉伯人,而是当时在巴勒斯坦进行实际统治的英国人。所以那个时候的犹太人,有点像我们现在讲的阿拉伯人,在那里经常搞针对英国的武装抵抗,或者如果按照现在的眼光,也可以说那就是带有恐怖主义色彩的。今天的阿拉伯人也是这样,当然程度上是有不同。那个时候最早期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就成立了一些游击队,经常跟当地的英军发生冲突,英国当然也就不会支持他们。所以那个时候的英国,当然也包括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与其说是支持犹太人对抗阿拉伯,还不如说是相反,他们跟阿拉伯的关系要比跟以色列的关系更好。

但是另一方面,这些犹太人在西方已经生活了上千年了,不管是西欧后来发生的事情,社会主义运动也好,启蒙运动也好,都跟西方的犹太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西方也有一些政治家对他们表示同情。而且大家知道,西方的进步思想家都是反对排犹的,反对排犹当然也就意味着同情以色列。

苏联、中国以前支持阿拉伯反对以色列的时候,经常提到一个事情,就是所谓的《贝尔福宣言》。一九一七年西方列强中,英国的外交大臣贝尔福第一次代表英国政府表态,说是乐于看到犹太人在他们的故乡建立自己的家园,条件是不侵犯当地阿拉伯土著的权利。这个说法被苏联、中国在支持阿拉伯人反对以色列的过程中利用,说你看《贝尔福宣言》就是一个西方的阴谋,犹太复国主义是西方扶植起来的,说西方一直反对阿拉伯人,鼓动犹太复国主义。

其实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因为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的主流还谈不上对锡安主义有多么支持。这里讲的西方主流主要是英法了,因为当时其他国家在中近东是没有什么势力的,中近东就是英法这两个国家在主导,法国控制着叙利亚,巴勒斯坦、包括约旦是英国的地方。犹太人如果要在巴勒斯坦复国,首先要针对的是英国人,并不是针对阿拉伯人,英国人对他们的态度主要也是镇压。从当时西方的统治者来讲,《贝尔福宣言》其实只是一个比较开明的表示,即使这个开明的表示也不是一以贯之的,也就是因为当时英国的政府是劳合乔治政府,这个政府比当时英国主流的保守党更自由一点,或者说更左一点,所以才会有这样一个宣言的出现。

实际上对犹太人的态度倾向真正发生变化,其实是在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以后。当然了,二战时期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现在看起来不完全是纳粹人干的,欧洲很多地方都有排犹的传统,包括一些和纳粹敌对的势力,当时也对犹太人不友好。参与屠杀犹太人的,现在我们知道的,包括法国、奥地利、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苏俄、乌克兰、拉脱维亚、南斯拉夫王国等等这些国家,也包括阿拉伯地区的一些势力。但是当然主要还是纳粹了,尤其是灭绝政策,当时排犹屠犹的一个象征就是纳粹。

大屠杀引起了两个后果。第一个就是它使整个西方世界开始把反犹排犹当作罪恶,其实西方世界长期以来,不管东欧、西欧还是俄国,对犹太人都不友好。但是当犹太人经历了这次劫难以后,欧洲人就普遍认为他们是受害者。二战以后,在欧洲各国的政治斗争中,经常给人扣一顶帽子,就是你反犹或者排犹,你反犹就有纳粹的嫌疑,于是犹太人就有了道德的制高点,他们是受害者。第二个特征就是经过大屠杀以后,欧洲的犹太人更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祖国,他们认为他们在外邦,尤其是在欧洲那几百年一直是受苦受难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他们要有一个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园。

现在有些人说,欧洲人迫害他们,他们为什么不在欧洲建立家园,而要把这个家园搞到阿拉伯人的土地上呢?其实老实说这里头的原因,第一当然就是圣经的说法,但是第二,当时他们要在巴勒斯坦建国,实际上也是要摆脱英国人的统治,也就是说他们首先也是要摆脱英国人。这和在欧洲建国,其实在本质上,在那个时候的政治背景下,其实没有什么不同(难以理解这个逻辑)。并不是说当时已经有了个阿拉伯国家,英国人要祸水东引,要把犹太人引到那里去,因为当时那里也是英国人在统治嘛。

早在二战期间,逃避纳粹暴政的犹太人就大量的向巴勒斯坦迁移,这个时候的英国的确是给予了支持,因为那个时候的英国和贝尔福的时代已经不同了,当时战后非殖民化已经是大家都可以看得到的前景,英国是要从阿拉伯地区撤退的。二战时,英国的对手主要是排犹的德国,英国人普遍同情犹太人,所以当时犹太人移民到巴勒斯坦是得到英国和西方世界的同情的。那么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什么态度呢?苏联其实和沙俄一样,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反犹排犹的传统,尤其是镇压本国犹太人希望出走到中东的行为——就是锡安主义,锡安主义在斯大林大肃反的时候是一个严重的罪行。你在俄国呆得好好的,你要跑到那边,那不是叛国吗?那个时候很多人都以这个为理由被镇压了。所以我觉得,说欧洲人鼓动他们跑到那边去是不对的。恰恰相反,当时的很多人,纳粹说要把他们杀掉,不允许他们跑的,苏俄也是不允许他们跑的,你跑就是叛国。英国人对他们跑比较宽容,但是也谈不上有多么鼓励。

不过,如果苏联以外的犹太人要建立自己的国家,那么苏联是支持的。道理很简单,因为第一,犹太人是一个社会主义民族,马克思、恩格斯,包括布尔什维克的早期领导人,一大批,什么季诺维也夫、托洛茨基、拉狄克等等,都是犹太人。早期的布尔什维克中,百分之七十的中央委员来自犹太人、波兰人和格鲁吉亚这三大民族。这个当然不是最主要的,更主要的是从国家利益上讲,苏联长期把英国看作是帝国主义的典型,二战中尽管与丘吉尔结盟,但是他们乐于看到战后大英帝国的解体也是一以贯之的。

所以对于向英国闹独立的犹太人——我要强调那个时候阿拉伯人并没有闹独立,在巴勒斯坦闹独立的主要是犹太人,对于他们向英国人闹独立,苏联也是支持的,也是同情的。很多犹太复国主义者是社会主义者,以色列建国以后很长时期都是工党执政,右派利库德集团那都是很晚的事。以色列建国的那两代人,从本古里安一直到梅厄夫人都是工党。苏联曾经把工党、把社会党当作主要的敌人,但是在二战以后,苏联也是把社会党当作比保守党或者说比右翼更接近的一种力量的。苏联在东欧曾经搞过共产党和社会党的合并,社会党当然是反对,因此跟苏联的冲突也很大。但是总体而言,苏联还是比较跟西方的左派,也就是工党、社会党走得相对更近一些。因此苏联也是支持以色列建国的。

可以说那个时代除了阿拉伯邻国以外,没有什么人反对以色列建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48年英国决定结束它的委任统治。当时已经有了联合国,所以在这之前联合国就讨论了这个问题,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一个181号决议,就是阿拉伯人和以色列和犹太人分治巴勒斯坦的协议。

这个协议在制定的过程中,现在我们知道唯一提出了替代方案的就是美国的杜鲁门。杜鲁门当时他就考虑到分治以后,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他就建议说与其分治,不如把这两个民族搞在一起,让他们共同建立一个国家。但是这个主张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双方都不接受,而且周边的阿拉伯人更反对。所以这个决议就没有得到多少人的支持。最后还是说这两家自己都不愿意搞在一块,没有一家愿意的,那就还是分吧。

联合国当时还给这两个国家划分了边界,这块地方是阿拉伯人的,那块地方是犹太人的。但是这个决议——181号决议,现在已经没有人提了,包括现在巴勒斯坦人的要求,说是我们现在这个巴勒斯坦国应该建立在1967年的边界范围内,当然了这个只是在阿拉法特佩雷斯协议——就是奥斯陆协议以后的说法,现在阿拉伯国家的一些人还是要把以色列赶下大海,但是愿意妥协的人他们现在提出的是1967年的边界,而不是181号决议,这个决议现在已经没什么人提了,因为现在看起来这个边界的确是很难操作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犹太移民和阿拉伯人的居住区犬牙交错,所以化而分治这个地方也是犬牙交错的。无论是许诺给阿拉伯人的领土,还是以色列人的领土,都分成互不相连的好几块。现在有些人只提阿拉伯人的土地被分成三块,他们认为这对阿拉伯人不公平,为什么你割裂我们的土地,而且这三块还不相连。其实给犹太人的土地当时也是分成三块,也互相不相连,难道这对犹太人就公平吗?真正要建立国家,这样的领土划分当然也真的是有些问题。不过在我看来,尽管有问题,但只要当时双方都同意建立两个国家,这也是可以协商的。

问题就在于这个巴勒斯坦周边的那些阿拉伯国家,根本就不愿意建立两个国家,甚至建立一个国家他们也都不同意,他们就是要吞并这块土地。联合国的决议通过以后,周边所有的阿拉伯国家都一致反对。反对最厉害的当然是约旦,因为巴勒斯坦的版图在历史上和约旦是完全连在一起的。我们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到,死海和约旦河分开的西边就是巴勒斯坦,东边就是约旦。其实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巴勒斯坦地区就一直就叫约旦。而今天的约旦那个时候叫外约旦,就是你站在海边看,约旦河和死海之外,那就是今天的约旦。

1921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成东、西两部,西部仍然叫做巴勒斯坦,东部就成立了一个外约旦酋长国,就是所谓的埃米尔国。1946年英国承认外约旦独立,就叫做外约旦哈希姆王国,因为统治它的是我前面提到的哈希姆家族,就像沙特沙特阿拉伯是沙特家族一样。到了1950年以色列建国以后,他们就不叫外了,就改成约旦哈希姆王国。但是约旦哈希姆王国当时的诉求仍然是要统一内外约旦的,所以他们当然是不同意在巴勒斯坦建国的,不管建立的是阿拉伯国家还是犹太人国家。哈希姆王朝要求统一内外约旦,当然是坚决反对巴勒斯坦独立的。

当时周边主要有五个国家不允许以色列建国,同样他们也不承认有什么巴勒斯坦国。他们分别是约旦——就是当时的外约旦哈希姆王国,以及埃及、叙利亚、黎巴嫩。还有一个(伊拉克)虽然与巴勒斯坦不接壤,但是也是支持他们的,而且比他们都更富,因为有石油,伊拉克那个时代就开始已经有石油生产了。

阿以分治决议在1947年11月通过,这个时候犹太人就已经力图让它实现,而且由于英国迟迟不动作,这个时候还发生了一些冲突。那个时候犹太人的民兵开始袭击英国驻军,和英国人产生一些矛盾,英国人当然就更急于退出了。

1948年5月14日,英国人宣布退出的当天,以色列就宣布在联合国划给他们的领土上建国,但是当时所有的阿拉伯国家都不愿意建立联合国许诺的这两个国家,当然包括以色列,但是也包括巴勒斯坦国。也就是说巴勒斯坦国当初并不是以色列人不让建立,而是阿拉伯国家不让建立,他们不承认这个决议,尤其是不允许犹太人在中东有地盘。同时他们也不愿意让当地的阿拉伯人独立,而是想自己瓜分这块土地。

所以本古里安他们刚刚在巴勒斯坦建国,周边这五个阿拉伯国家就马上出动联军要把他们灭掉,这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也可以叫做以色列独立战争,它是1948年5月15日开始的。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现在在战争史上很有名气,大家可能也都听说过,我就不详细讲了。总而言之,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一开始是非常悬殊的,因为周边那几个阿拉伯国家,其中包括像伊拉克那样的石油国,实力是相当强的,人口加在一起几千万,而且武器装备强大,至少比犹太民兵要强大得多。

那个时候的以色列军队主要就是基布兹的民兵,其中的主力叫做Haganah(哈加纳),最初Haganah是一些针对英国人闹独立的犹太民间武装,同时他们当然也保卫犹太居民点免遭阿拉伯人的袭击。后来的以色列军队和政府里头的那些著名的(人物),像那个一开始是战争英雄后来成为和平英雄,被暗杀了的拉宾总理,当时(在)中国人(中)由于刘亚洲的那篇报告文学名气非常大的沙龙,还有独眼将军达杨,这都是当时搞Haganah的,都是Haganah的骨干分子。基布兹和Haganah,尤其是基布兹,之所以可以一直存在和这一点有关,它和以色列的建国有很深的关系。

参加基布兹的人有很多都是欧洲来的,都是纳粹屠犹的虎口余生,他们有很强的牺牲精神、宗教热情和战斗力。他们原来就是民兵,但是在和阿拉伯人的战斗中很快崛起,就组织了正规军。这个过程当然也有西方国家的犹太资本家的作用,犹太资本家当然基于犹太人的这种情感,是支持他们的,他们(犹太资本家)给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给予了大量的经济支持。以色列很快由于他们的支持能够买到先进的军火,而且犹太人也善于学习,很快掌握了先进武器。一开始他们被打得很惨,但是不久就反败为胜。那么是不是因为西方犹太资本家支持他们,他们就是国际犹太资本的代理人呢?

首先我讲代理人战争这个概念是不能乱用的,如今的确有人在乱用,只要是西方支持,他就说是西方代理。当年苏联人也支持过中国的一些党,那么是不是这些党就是苏联的代理人呢?我觉得像今天的俄乌战争也是这样,甲支持乙,乙就是甲的代理人。如果这种逻辑成立,那中国的抗日战争,那不就像日本人的说法,就是西方和苏联人的代理人在和日本作战了吗?而且如果说当时西方的犹太资本家提供了援助,那五个阿拉伯国家何止提供援助啊,他们就直接下场作战,是战争的另一方,何止是代理人而已。而当时的巴勒斯坦人又在哪里呢,当时的巴勒斯坦人连代理人都不是。

这阿拉伯五国虽然不比后来的石油大鳄,当时阿拉伯国家的石油还并不是他们能够支配的,他们只是分享利润,石油的国有化是后来的事。但是他们当时的石油利益,即使是分享也是相当大了,比犹太人不知道大了多少,他们的实力和投入并不比以色列得到的外援要差。

而且巴勒斯坦本土的阿拉伯民兵——那个时候犹太人有民兵,阿拉伯人也有民兵。可是,与西方国家的同情不一样,那个时候阿拉伯各国——尤其是想统一约旦的哈希姆国家,是排斥巴勒斯坦本土的阿拉伯民兵的。也就是说这些巴勒斯坦本土的阿拉伯人那个时候根本连代理人都算不上,当然就更不是战争的主体。以色列不是跟他们打的,而是跟那几个阿拉伯国家打的。而那几个阿拉伯国家不仅不是巴勒斯坦,甚至都不把巴勒斯坦作为代理人,他们就是要直接统治巴勒斯坦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以色列在1948年之前,他们搞的是反英的独立运动,在英国人走以后,1948年战争就是抵抗企图扼杀他们的阿拉伯五国,那是名副其实的独立战争,而不是什么巴以冲突,巴勒斯坦建国运动当时连影子都不存在。

现在有人说,战前犹太人只拥有巴勒斯坦地区6%的土地,而战后——这里指的是1948年独立战争以后,以色列国成立,并且站稳了脚跟,这个时候他们就拥有了巴勒斯坦土地的70%以上,而且造成了大量的巴勒斯坦难民。所以那就是犹太人占了阿拉伯人的土地,而巴勒斯坦的阿拉伯难民有权(夺回土地,此处被剪辑)。

我觉得这个是完全混淆概念的说法,这个混淆首先是把民法意义上的地产和国家主权意义上的领土混为一谈,战前的犹太人,他们拥有的不是土地,就是地产,就是基布兹耕作的那些土地,的确是在欧美犹太富翁的资助下购买得到的,主要是用于基布兹的生存。这一部分土地不多,如果跟整个巴勒斯坦的面积(比)——整个巴勒斯坦大部分是沙漠嘛,大家是知道的,可耕地本来就很少,这一部分土地犹太人占的就更少,当时确实是只占巴勒斯坦面积的6%。所以现在我发现,骂以色列的人大量的在网上公布一个图,说以色列不断地侵占土地,一开始只是几个点,就是那个所谓6%,后来就越变越大越变越大,到了现在几乎就占领了整个巴勒斯坦等等。

我觉得这个图是有两个非常大的荒谬,第一个荒谬就是只说以色列控制的土地不断变大,就不提以色列曾经好几次把他们控制下的土地交还给阿拉伯人,大了又变小,大了又变小。这个是有好几次的,1956年就有一次,1975年又有一次,奥斯陆协以后又有一次。以色列是好几次向阿拉伯人返还土地的,当然始终没有返还到阿拉伯人希望的那种程度,而且返还以后,阿拉伯人或者说是巴勒斯坦人又去主动挑起战争进攻他们,于是又受到报复,然后那些土地又会被拿回去。像这一次,我觉得战争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加沙地带又被以色列占领,这个完全是可能的。但是你为什么不提以色列人曾经一次又一次地交还土地呢?你搞的那几幅地图为什么只看见以色列控制的地方不断地扩大,就没有反映它们曾经的缩小呢?

但是这还不主要,更重要的是,所谓的以色列一开始只有6%的土地,这根本就是把私人地产和国家领土给混为一谈。我前面讲了,当时战前的犹太人在欧美犹太富商的支持下,购买的地产只占巴勒斯坦国土面积的6%,但那个是有法律证书的私有土地。

这里我要讲,我曾经在讨论中国农民问题的时候就多次讲过,所谓的私有并不是一个人所有,成千上万人共有的,只要产权明确,不是国家任意划定的啊,那就也是私有。所谓私有——private,就是产权明确的民间产业,基布兹集体所有的土地也是private,那么这个私有土地并不是政治意义上的,或者国家主权意义上的领土。那么以色列人拥有的私有土地或者说是产业土地,占整个巴勒斯坦国土面积的只有6%,这个的确是的,因为大量的沙漠都不可能成为这种产业嘛。

但是这样的土地阿拉伯人又有多少呢?最近特拉维夫大学的张平教授就指出过这一点,他说当时处于部落状态的巴勒斯坦阿拉伯居民可以说并没有产权概念,所以没有人讲得清楚他们有多少土地。从严格的土地产权来讲,你可以说他们就没有。张平教授指出的这一点我觉得是没错的,但是他这个说法有一个缺点,就是他说除了这6%以外的这些地方是国有土地,这仍然混淆了一些问题。事实上,国家领土的概念和所谓的国有私有地产是没有关系的,民法意义上的国有或者私有地产,与国家主权意义上的领土完全就是两回事。

比如我购买了一块土地,这块土地是我的地产,但是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那么我没有购买的地产,别人的地产,甚至外国人——假如土地法允许的话,他也可以在中国购买地产,但是他购买地产并没有把这块地方划出中国,这块地方照样是中国的领土。私有地产和国家主权意义上的领土,完全不能同日而语的。1948年以前,这片土地不管国有私有,他们都是属于奥斯曼帝国或者英国的领土。

那个时候既没有以色列领土,也没有巴勒斯坦领土。所谓占6%也不是这个意义上的领土,那个时候没有以色列国家,哪里谈得上以色列领土呢?但是同样的,那个时候也不可能有什么巴勒斯坦领土,不管巴勒斯坦人有没有产权意识。张平教授说巴勒斯坦人没有产权意识,因此他们可能连百分之六都没有。其实这个和产权意识没有什么关系,关键在于那个时候没有巴勒斯坦主权,也没有以色列主权,所以那个时候所有的领土都是原来是奥斯曼的,后来是英国的。

1948年战争中,以色列保住了国际社会——也就是联合国,认可属于它的建国领土。至于联合国认可为当地阿拉伯人国家的领土,由于并非以色列的原因,这个国家并没有建立,因此就没有意义。后来阿拉伯五国不仅试图瓜分这一部分领土,而且还要强占以色列国家的领土,结果就引起了战争。而阿拉伯五国战败了,以色列不仅保住了自己的领土,而且还从这些国家的控制下夺取了更多的领土。但是,巴勒斯坦仍然有相当多的土地啊,大概占30%少一点,没有被以色列夺取。那一部分土地到哪里去了呢?是成了巴勒斯坦国的领土了吗?当然不是。第一次中东战争或者以色列独立战争以后,加沙地带一度成了埃及的领土,而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成了约旦的领土。也就是说,并没有成为巴勒斯坦领土的那些土地,经过战争被以色列、埃及和约旦瓜分了。如果要说是占有了巴勒斯坦的土地,那么阿拉伯国家,你说你占有了巴勒斯坦的土地,那么阿拉伯国家同样是侵略者,只不过你打不过以色列就是了。

但是,不管是把他们看作侵略者也好,看作是瓜分者也好,无论按照哪种标准都不存在着以色列人占有巴勒斯坦人领土的概念,因为那个时候并没有巴勒斯坦国。那么至于私有财产又是怎么回事呢?前面讲过,张平说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没有什么产权观念,他们有多少私有地产是说不清楚的。但是不管说得清楚还是说不清楚,事实是战争以后,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并没有全部成为难民,并没有都逃到别的地方去,仍然有半数以上留在当地。后来他们成了以色列的国民,也就是阿拉伯裔的以色列人,那么他们拥有的财产只要确实是属于他们的,在后来的以色列国中也仍然得到保护,没有人去抢他们的土地。

当然它们存在着一个确权的问题,因为以前产权不明晰嘛,在以色列国建立了现代产权制度,那么当然就要确权。确了权了,这就是他们的财产。确权过程中是不是有矛盾,这个当然就很难说了。但是的确,今天的以色列国土中仍然有阿拉伯人的土地——这里指的是产权了、指的是地产了,你怎么能说以色列国土就没有阿拉伯人土地呢?当然领土是谈不上的,以色列夺取了这些地方,就是以色列认为是自己的领土了。但是就地产而言,以色列同样尊重作为以色列公民的阿拉伯人的地产,不存在着像我们经常看到的什么强占圈占土地,那种剥夺所有权的东西。

当然了,对于战争中成了难民的那一部分巴勒斯坦人,他们逃走了,他们也就失去了确权的机会。他们的确是战争受害者,这个是毫无疑问的。他们应该得到大家的同情,在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过程中,也的确应该考虑他们的利益。但是战争造成的难民绝不是单方面的,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这些人,甚至包括西方、包括同情以色列的人,都不太谈这个事情,就是在1948年战争以后,不但有在以色列控制下的地方逃走的阿拉伯人,就是所谓的巴勒斯坦难民。同样也有大量的从阿拉伯控制地带逃亡的犹太难民,这些人当然都是逃到以色列去的。

按照现在我们看到的数字,在以色列独立战争前后,超过70万犹太移民到达以色列,当中大概将近三十万人是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在1967年战争以后,十个阿拉伯国家超过85万的犹太人被赶走。也门和叙利亚都发生过屠杀犹太人的现象,利比亚宣布取消犹太人的公民权,伊拉克把犹太人的所有私有财产全部没收,这些被迫离开的犹太人以及他们的后裔,现在要占到以色列人口大概40%。

那么这些人是不是难民呢?这些人有没有权利返回呢?这些人的返回意味着什么呢?你要说如果他们的返回指的是他们可以要回原来属于他们的私有财产——我原来在那里有一块土地,我现在所谓的返回就是恢复我的土地所有权,这个和你是不是推翻政府没有关系的,和你属于哪一个国籍是没有关系的。假如是在这个意义上的返还,那么我讲今天的所谓的巴勒斯坦难民,如果他们愿意当以色列的国民,他们愿意像现在以色列国家中占有相当比例的阿拉伯裔一样,作为以色列公民——当然是阿拉伯人,拥有自己的财产,这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假如他们愿意当以色列国民,而以色列又愿意接纳他们的话。那么反过来讲,犹太难民有没有权利返回呢?

今天占以色列人口40%的那些从阿拉伯国家被赶走的犹太人,他们有没有权利回去呢?他们回去是什么意思呢,仅仅是说回去恢复他们原来有拥有的财产吗?还是说他们有权利去推翻当地的政府,建立属于犹太人的国家呢?阿拉伯人能够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吗?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完全不存在的。如果你说巴勒斯坦难民回归指的是他们索要财产,我想在阿以和平实现以后——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互相承认解决了领土问题以后,具体的私有财产问题是另一个问题,那是可以另外商量的。

同样的,犹太人他们也有权利去这些阿拉伯国家要回自己的财产。但是,如果把这个回归不是理解为要回自己的私有财产,或者说是要回自己的民法意义上的产权,而是说要推翻当地的政府,那这个所谓的难民返回就完全是无中生有的概念,因为本来就没有巴勒斯坦国嘛,你返回可以,但是你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尤其是在以色列控制了几十年的土地上建立这样的国家,我觉得和返回这个概念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这十个阿拉伯国家驱赶了85万犹太人,那这85万犹太人返回是不是可以说就意味着把这十个阿拉伯国家都变成犹太国家呢?当然不是这样的。所以我觉得,无论从私有产权的意义上讲,还是从国家领土的意义上讲,说以色列夺取了阿拉伯人的土地,或者说夺取了巴勒斯坦人的土地,都是说不通的。

从私有产权的角度讲,留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他们的土地、产权同样是受到尊重的,和犹太公民没有什么区别。至于逃走的,那就是没有办法确权了,这是另外的战争后果的问题,犹太人同样也有这个问题。至于说国家领土(角度),没有巴勒斯坦国,哪来的巴勒斯坦领土?何况在独立战争以后,以色列没有控制的那些领土,也没有成为巴勒斯坦的领土啊。加沙地带被埃及吞并了,约旦河西岸被约旦吞并了,他们难道尊重巴勒斯坦的领土吗?

总而言之,由于犹太人当时的抵抗意志和精神,当然也包括阿拉伯五国本身除了腐败无能,也不团结,互相勾心斗角。所以这次战争,他们以不成比例的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参战),最终还是战败了。这次战败的结果就是以色列成功地独立建国了,而联合国协议的在巴勒斯坦建立的阿拉伯人的国家始终就没有建立起来。

现在阿拉伯国家说他们支持建立巴勒斯坦国,这个说法是1970年代后期才有的事,而且真正真正成为一种现实的操作——1988年成立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那就是四十年以后的事了。实际上这些阿拉伯国家本来就是想消灭以色列,瓜分巴勒斯坦这块土地,可是消灭不了,过了四十年以后,他们才说当地的阿拉伯人也应该有建立国家的自由。

为什么你早不说呢?(比如)1948年(的时候)。你现在说当然也可以,理论上讲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是领土当然就不能按照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来划了,因为你已经五次战败了嘛,而且这五次战败不是巴勒斯坦人战败,是你阿拉伯国家战败。

至于私有产权意义上的,我刚才已经讲,只有在领土问题解决以后才能谈得上产权问题的,否则你根本就不是这个国家的国民,连入境都入不了,那你怎么能谈得上确权呢?如果你原来的权利是明显的,你还可以有理由说,我就是要不了实质上的地产也可以变卖了,在境外把它变卖也是可以的,但你首先要确权呢。所以我觉得关于以色列独立战争,以色列这个国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它是不是什么国际资本支持犹太人去抢夺阿拉伯人的土地,这个应该是非常明确的,根本就没有这回事。

1948年以色列独立战争以后,那个时候联合国的主要国家都是支持以色列建国的,包括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苏联。后来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持阿拉国人反对以色列,是冷战以后的事情。以色列国刚刚建立的时候,苏联也是投票赞成的。

通过这场战争,以色列不仅控制了联合国决议划分给他们的土地,而且也占领了一部分联合国决议中本来是留给没有建立的巴勒斯坦国的土地,但是巴勒斯坦国始终就没有建立。原来计划给巴勒斯坦国,但是后来落到了以色列手中的土地,主要是现在以色列控制的约旦河西岸的撒玛利亚地区,还有包括西耶路撒冷。

但是1948年独立以后,一直到1967年六天战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内,这个所谓的西耶路撒冷其实不是我们讲的那个耶路撒冷,历史上的耶路撒冷古城是在东耶路撒冷,那个时候仍然在阿拉伯人的控制之下,具体的讲就是在约旦的控制之下,耶路撒冷那么重要的一个地方,是巴勒斯坦的圣地,在阿拉伯人的控制之下,但是阿拉伯人也没有允许当地人在这里建国,而是被约旦控制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一直就不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在1967年阿拉伯所谓的前线国家曾经开过一个会,专门通过了一个三不共同主张。什么叫做三不呢?就是不承认以色列,不和以色列和平共处,不与以色列谈判。不承认、不和平、不谈判,实际上就是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战争。

所以当时有评论就说,这实际上就是对以色列无限制宣战,要消灭以色列。那么以色列怎么还能够跟你让步呢?因此以色列国从建立的头一天开始就面临着生存问题,周边国家领导人中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生存权的是埃及总统萨达特,但那已经是1937(应为口误,实际是1973年)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应为口误,其实是第四次中东战争)失败以后,他承认现实已经是几十年以后的事了。

也就是说从1948年以后的30多年时间里,所有有关阿拉伯国家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主张,就是消灭以色列,把犹太人赶到大海里。而且在这一段时间,他们甚至连巴勒斯坦国也是不承认的,但是他们又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而这个时候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冷战,冷战发生以后,苏联和西方已经对立了,变成只要是西方人支持的,苏联就反对。尽管本古里安、梅厄夫人这些人如果按照思想谱系来讲都是左派,而且都是社会主义者,但是以苏联为首的阵营仍然支持阿拉伯人,谴责以色列是西方的侵略势力,因此又发生几次阿以的冲突。总的来讲,每一次冲突基本上都是阿拉伯方面挑起的,但是战争的结果都是阿拉伯人一败涂地。

第二次中东战争就是所谓的苏伊士运河战争,这是历次中东战争中唯一有外国人公开参与的,战争的起源背景是1956年埃及的纳赛尔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纳赛尔政府当时是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后来是这样,当时纳赛尔刚刚夺权的时候叫做自由军官组织,夺权以后他就要搞所谓的阿拉伯统一,阿拉伯统一是要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统一,所以当时的好几个国家都出现了这种泛阿拉伯社会主义思潮,叫做阿拉伯复兴社会党,这就形成了一种意识形态,他要用社会主义来统一整个阿拉伯世界,包括叙利亚、伊拉克和埃及。

纳塞尔当时是所谓的阿拉伯社会主义的头头,他要用阿拉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把阿拉伯人联合起来,先后搞过好几次尝试,最后都失败了。一开始叙利亚也有人持这种主张,于是纳赛尔就想把埃及和叙利亚联合,叫做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简称阿联。我们中国的地图在五八年到七十年代的一段时间。把埃及就是写成阿联的。但是每一个国家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都是非常集权的党,他们的党内斗争不断,不断发生流血冲突,像萨达姆就不断地在国内杀人,他们这几个国家之间也是闹不到一块,所以一统一就要打架。

埃及和叙利亚后来就闹掰了,闹掰以后阿联就不存在了。纳塞尔后来又想跟伊拉克的复兴社会党政府联手,又闹掰了。后来他又想跟卡扎菲联手,结果还是闹掰了。反正总而言之,所谓的阿拉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联合,不仅在国与国之间没有实现过,就是在国内都是斗得一塌糊涂。

当时的埃及是阿拉伯国家中间最强的,人口最多,军力也最强。而纳赛尔政府既有社会主义倾向,也有非常强烈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情绪。1956年,他把原来英国人经营的苏伊士运河单方面的收归国有,于是就引起了英国和法国的干预,说这个是国际通道,不能由你一个国家来控制,然后英法就出兵运河区。

这里我要讲,当时的苏伊士运河区和1990年代以前的巴拿马运河区一样,苏伊士运河区是英军驻守的,而巴拿马运河区在运河协议以前一直是美军驻守的,埃及要强行收回就跟英国发生冲突。本来这个事情跟以色列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以色列和苏伊士运河根本就不接壤,但是当时的阿拉伯国家就想借苏伊士事件把以色列也给搞下来,所以阿拉伯国家收回苏伊士运河就对以色列也一起整。当时就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不给以色列的船只经过,而且不但苏伊士运河要封锁以色列,当时他还宣布要封锁蒂朗海峡

大家知道以色列的海岸一块是在地中海,特拉维夫、雅法、海法,都在地中海沿岸,但是大家可能都不注意,以色列在红海上还有一块海岸叫做埃拉特港,埃拉特港是在红海上的,但是它在很深的亚喀巴湾的最顶头,亚喀巴湾外面有一个海峡叫做蒂朗海峡,以色列出海一定要经过这个海峡的。当时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本来和以色列是没关系的,但是埃及在宣布收回的时候又宣布,不但我收回了以后以色列不能通过这个运河,而且宣布以色列不能通过蒂朗海峡,我也要武力封锁,以色列就认为你这是在对我宣战。

以色列就在1956年10月29号采取行动,攻入了西奈半岛。因为蒂朗海峡就在西奈半岛上,所以它就攻入了西奈半岛。当时埃及军队又是一败涂地,但是当时在美国的支持下,埃及就要求他们撤退。这里我要讲,整个西方阵营,在尊重民族独立,要求西方国家撤退这个问题上,美国一直都是带头的,而且也一直都是提倡的。我曾经在另外的场合讲,所谓的非殖民化,包括非殖民化的一些副作用,美国人……(被剪辑)。我(以色列)可以撤出西奈半岛,但是苏伊士运河和蒂朗海峡你不能不让我通过,所以埃及也同意了,同意西奈半岛非军事化,同意以色列船只北边可以通过苏伊士运河,南边可以通过蒂朗海峡。

在这个基础上就解决了第二次所谓的中东战争,也就是苏伊士运河战争。这场战争并没有造成领土的变化,虽然以色列转为攻势,占领了一些地方,后来也都退回来了。但是1956年战争最后的结果其实是英法对埃及屈服,这当然是因为美国施加了压力,而埃及实际上是对以色列屈服,把苏伊士运河和蒂朗海峡都对以色列开放了,而且还承诺西奈半岛非军事化。所以使得以色列变得更加强大,兵力也更强,但是它的领土并没有扩张,因为他后来又回到了战前的领土。这场战争以后,以色列人就更有信心了。而这个时候阿拉伯国家还是想要把以色列灭掉,于是就想依靠(被剪辑了,应为苏联)。

所以这个时期,就是从苏伊士(运河)战争以后到1973年赎罪日战争以前的这一段时间,大概将近二十年,是苏联和阿拉伯国家关系最好的时期。当然中国在这个时候,在阿以问题上是和苏联完全一样的,但是中国和苏联后来就交恶了,而且中国的实力当时非常之弱,基本上对中东毫无影响,但是政治态度当时还是跟苏联一致的。

那个时候,阿拉伯国家尤其是埃及全面投靠苏联,尤其是埃及的纳赛尔,全面接受苏联的援助。现在我们看到埃及的很多大工程,包括著名的阿斯旺水坝、阿斯旺水电站,还有赫勒万钢铁厂,就是曾经阿拉伯世界最大的钢铁厂,都是苏联援建的。

当时的埃及,曾经一度叫阿联,是中东第一军事强国,所有的武器都是苏式武器,而且他也搞国有化要搞社会主义,但是他也同时坚决屠杀共产党,这个是没有什么可商量的,因为共产党是无神论者,而阿拉伯社会主义是穆斯林的社会主义,不允许共产党存在,共产党在这些国家都是非法的。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以后,阿拉伯国家以埃及为首,对以色列更加仇恨。那个时候他们大量接受苏联援助,这也是冷战对中东影响最大的时期。苏联当时全力把阿以斗争中的阿拉伯一方当作主要的援助对象,什么萨姆导弹、米格21、23等等,全部都用于装备阿拉伯对以色列的前线国家,尤其是叙利亚和埃及。以色列就越来越感到威胁。

到了1967年,又发生了第三次中东战争,这场战争只打了六天,被叫做六天战争,但是这却是以色列领土扩张最大的一次。这场战争是以色列对埃及和叙利亚,对阿拉伯前线国家的突然袭击,是以色列主动的,但是它的起源仍然是我前面讲到过的蒂朗海峡危机。

大家可以看一下地图就知道,以色列是一个靠地中海的国家,但是它的领土的最南端,亚喀巴湾的湾底,就是埃拉特。这个我前面已经讲过,埃拉特在以色列是很重要的,以色列海军中最有名的军舰就是埃拉特级的护卫舰。但是埃拉特进入红海,要经过蒂朗海峡,直到今天经过蒂朗海峡还是很危险的,为什么呢?因为在六天战争中,大量的被击沉的船只现在都还在海峡里头,没有捞出来。所以蒂朗海峡是以色列出海的一个咽喉,当时是控制在埃及和沙特的手里,这一面是埃及,那一面是沙特,两个都是想灭掉以色列的阿拉伯激进国家。

当时纳赛尔就宣布,我们要打败以色列,头一个行动就是撕毁了1956年的协议。我们前面讲过,1956年的协议就是以色列撤出西奈半岛,而埃及要同意西奈半岛的非军事化,并且让以色列通过蒂朗海峡出海,通过苏伊士运河进行航运。这个时候纳赛尔又宣布,说我取消这一切,我要全面封锁以色列,切断以色列通往红海的通道,相当于封锁了埃拉特港,那么以色列就认为这是在宣战。于是在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突然出动空军对约旦、叙利亚和阿联,也就是后来的埃及(这里有些错乱,埃及和叙利亚联合组成了阿联,叙利亚无法和阿联并列,阿联也不只是后来的埃及),发动突然袭击。

以色列的说法叫做反攻,因为按照以色列的观点,你撕毁1956年协议,封锁蒂朗海峡,就已经是宣战了。这次战争也创造了一个战争史上的奇迹,以色列几乎没有任何损失,就把这三国的空军几乎一扫而光。迅速控制了制空权以后,以色列的坦克就长驱直入,推进到了苏伊士运河地区,占领了整个西奈半岛,也控制了当时在巴勒斯坦这块土地上联合国原来划给阿拉伯人的所有土地,包括加沙地带,包括东耶路撒冷——就是历史上的耶路撒冷古城,也包括整个约旦河西岸,甚至还占领了巴勒斯坦以外在叙利亚境内的戈兰高地

这个时候的以色列是控制土地最大的时候,它把整个巴勒斯坦扩大了一倍多,因为西奈半岛就很大,但是西奈半岛基本上是没有人的,人很少。这场战争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苏伊士运河的中断,因为苏伊士运河成了前线了,以色列和埃及两个敌人,一个在一边,运河当时就是作战的前线,是没有办法通航的。从1967年到1975年,苏伊士运河整整断航了8年,事实上成了埃及和以色列的边界。这次战争对阿拉伯国家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不但使苏伊士运河的收入没有了,西奈半岛也丢了。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以色列控制了约旦河西岸的全部,也把耶路撒冷古城给拿下来了。

占领耶路撒冷对以色列的国运关系非常大,因为以色列建国的头一天就说它的首都是耶路撒冷,本来历史上的犹太国家,它们的首都就是耶路撒冷。实际上按照建国时候的联合国(划分)的边界,他们是不能控制耶路撒冷的(联合国181号决议,耶路撒冷由联合国管理)。在独立战争以后,他们也只控制了一半,而且这个一半还是郊区,并不包括狭义的耶路撒冷古城——我们现在去耶路撒冷旅游都是去古城的。古城在1967年以前还是在约旦的控制之下,六天战争以后,以色列和约旦的边界就变成了约旦河,整个约旦河西岸成了以色列控制区,而且以色列控制的戈兰高地还越过了约旦河。

这个时候阿拉伯国家又吃了个大亏,但是他们仍然坚持要消灭以色列,不允许以色列存在,而且不跟以色列谈判,你这个国家就该死,没有什么谈判的余地,我就要你死。但是实际上你不但不能要他死,连要他伤,你都做不到,他还一次又一次的把你打得半死。

在这种情况下,阿拉伯国家尤其是埃及,这里我要讲,在萨达特跟以色列单独媾和以前,阿以矛盾主要的一方一直就是埃及,当然埃及咽不下这口气发誓要报仇,报仇的办法就是进一步地依靠苏联,因此也就进一步地卷入了冷战。那个时候埃及和苏联签订了军事同盟,苏联对于埃及有很多的支持,从1967年到1973年,埃及的武装力量和军事技术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在苏联的支持下,无论是坦克和飞机都比以色列多了很多倍,而且都是苏联最新式的那些装备。

这个时候埃及的总统纳赛尔已经去世了,新任的埃及总统萨达特是雄心勃勃的,他觉得以色列在六天在战争中那套突然袭击很有效,他就想反过来用这一套来对付以色列。你不是用突然袭击对付我吗?我现在要突然袭击来打你。他就跟叙利亚合谋,联手对以色列占领的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进行突然袭击。当时约旦就拒绝参与这个事,经过前三次战争,约旦已经对和以色列对抗没有兴趣了,所以就没有参与。

整体来讲,1948年是阿拉伯五国围殴以色列——当时还是新生的一个非常弱的国家,一开始战争的时候只有民兵,连正规军都没有,重武器一概没有,后来才出现了重武器,但是那都没打过。后来这五国就越来越少,陆陆续续退出,一开始是约旦,后来是埃及,现在大概就只有叙利亚还在那里较劲。但是这个时候埃及和叙利亚还是结盟的。对以色列宣战,在阿拉伯斋月、犹太教的赎罪日的那一天,埃及和叙利亚从东西两个方向对以色列发动闪电战,这场战争在阿拉伯方面叫斋月战争,在以色列方面叫赎罪日战争,都是双方的宗教放假的时期。一般这个时候是不打仗的,但是他们要突然袭击嘛,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

这一场战争是有史以来以色列感到非常危险的一场战争。有人说最近哈马斯对以色列的袭击,把以色列打蒙了,那是以色列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我觉得这肯定是不对的,因为以色列独立战争本身也是以色列感到非常危险的,而独立战争应该说不是太突然,因为当时的形势已经是很紧张了,真正感到最突然的就是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因为1967年战争以色列是取得了绝对的胜利,当时以色列是没有想到埃及和叙利亚1973年会发动这场战争,而且这场战争一开始规模就那么大,一开始也是把以色列打得晕头转向,要比现在紧张得多了。所以如果要这样说的话,今天哈马斯的袭击对以色列来讲,如果要和赎罪日战争相比,那是差得太远太远,真正以色列被突然袭击打蒙了的其实就是赎罪日战争,就是1973年的战争。

当时就像六天战争一样——以色列空军率先出击,把阿拉伯军队的飞机消灭在机场上。到了1973年,阿拉伯国家也来这么一手,虽然没有消灭以色列空军,但是的确也把不少以色列飞机呃毁在了机场上。但是这个时候以色列又一次创造了奇迹,在埃及军队主力全部进入西奈半岛的时候,以沙龙为首的以色列快速装甲部队没有跟埃及军队正面对抗,而是以高度的机动性绕过阿拉伯军队,一下子就打过了苏伊士运河,打到了埃及的本土,很快就把埃及的第三大城市苏伊士港给包围了。他们过苏伊士运河的地方叫做大苦湖,过大苦湖本身也是一个奇迹,因为苏伊士运河本身很窄,而且有桥,但是正是因为它很窄有桥,所以埃及防守是非常之严密的。而这个大苦湖实际上是苏伊士运河中部的一个很大的湖泊,而且很浅,两边都是沼泽,谁也没有想到那里是可以渡过去的。但是以色列的装甲部队就是渡过了大苦湖,一下子就打到了离开罗不远的地方,而且把埃及的第三大城市苏伊士港给包围了,当时苏伊士港的军队差一点就断粮了。苏伊士港如果被占领,当时在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的主力就面临被全歼的危险。

这个时候又是美国这些西方主要国家出来打圆场,当然斡旋的前提都是阿拉伯军队的重大的挫败,说你两边都不要打了,说你以色列放阿拉伯人一马,我们做做他们的工作,让他们允许你们活下来。当时以色列的军队包围了苏伊士港,而且在向开罗进军,同时埃及军队的主力几乎全部都陷在西奈半岛,而且西奈半岛大家知道是个不毛之地,只要被包围,你不能突围,饿也就饿死了,因为你要打是完全打不过的。在这个时候,以色列同意了调解,把军队撤回到了开战以前的状态,并且放了埃及第三军团一马,让他们剩余的部队都渡过苏伊士运河,回到了沿岸,回到了埃及。又一次以以色列的全胜告终。

而这一次战争对阿拉伯国家的打击就造成了一个转折点,通过这场战争,即使最强大的埃及,也彻底地认为他们是不可能用军事手段战胜以色列的。当时他们军队的实力要远远超过以色列,而且战争也是他们发动的,还是突然袭击,跟六天战争以色列的打法是一样的。以色列当时是猝不及防,但是最后还是他们一败涂地。而且这个时候苏联又没有像原来讲的那样,作为军事同盟的一方直接出手去帮他们。苏联历来是靠不住的,无论是对敌人还是对朋友都是靠不住的。

这个时候萨达特的外交政策就发生了个大转变,这里当时还有另一个因素,因为萨达特以及他所在的复兴社会党,就是埃及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内部党内斗争也很厉害。当时萨达特发现苏联想在埃及搞军事政变,策动亲苏的副总统萨布里把他给推翻,然后萨达特就先下手为强,把萨布里给搞掉了,而且对苏联勃然大怒。这个时候他又对以色列打了败仗,于是萨达特的外交政策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决定反苏,把苏联顾问全部都赶走了,宣布跟西方和缓关系,搞了一次类似于毛泽东和尼克松握手言和对抗苏联的那种交易,而且表示愿意跟以色列恢复和平。

这个时候我觉得以色列应该说是做了非常大的让步,以色列做这个让步是在它全胜以后,做出这样的让步,其实主要的考虑就是到那个时候为止,所有的阿拉伯国家没有一个愿意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因此做这样的让步以色列认为也是值得的。

经历了三年多的谈判,战争以后以色列首先是退回到了开战以前的那个状态,就是回到苏伊士运河的东岸,但是还是占有六七年以后的全部土地,前面我讲了,就是最多的一块。现在有些人骂以色列,出的那个地图是没有这块的,他们好像说以色列在占领土地一直在不断的增加,其实不是的,以色列占有的土地最多的时候就是1967年到1973年。那个时候以色列占有整个西奈半岛,包括加沙地带和整个约旦河西岸,但是后来它把这地方都交还了,这些地方占当时以色列控制的总领土的一半以上,因为西奈半岛本身就非常之大。现在的这些人就不提以色列的这个让步,说好像以色列只有扩张,没有让步,其实根本就不是的。

到了1975年,最后终于达成了一个到目前为止都公认的,阿拉伯和以色列之间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解决的办法,叫做土地换和平。就是以色列把它的土地让出来,然后阿拉伯国家来允许他们活下去。

这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协议。协议签订了以后,埃及就成了第一个和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拉伯国家。而且一直到现在,埃及这个阿拉伯世界第一强国,成了和以色列一直能够维持正常关系的这样一种状态。当然了,后来又出现了一次危机,就是所谓的阿拉伯之春以后,穆斯林兄弟会——就是所谓的穆兄会上台。阿拉伯之春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很多人尤其是中国的一些自由派把它看成是一场民主运动,但是这次民主运动实际上却是原教旨主义搞起来的,而且穆兄会对萨达特的亲以色列政策是非常不满的。阿拉伯地区的确是这样,包括阿富汗啊等等这些地方都有这个问题,包括土耳其也有这个问题,就是一民主,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就会膨胀,但是如果你要搞世俗主义,你就不得不搞一些威权。这两者怎么取舍的确是个问题。我在讲希腊的时候也提到这个问题,我这里只是讲一个事实。最后当然阿拉伯之春在埃及也被镇压下去了,现在埃及又恢复了那个强硬的军政府,但是他们对以色列的缓和、正常关系也就度过了这个危机,一直延续到今天。

总之第三次中东战争(应为口误,实际是第四次中东战争),就是所谓的斋月战争,或者说叫做赎罪日战争,它主要的结果就是埃及对以色列态度的转变,跟以色列单独媾和。本来阿拉伯国家之间是有约定的,说我们要共进共退——绝不共退,一定要把以色列灭掉,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跟以色列谈判,不跟以色列和平,不承认以色列的生存。但是埃及是阿拉伯国家中最强大的,它首先打破了这种局面,当然其他国家就没有办法了。所以我这里要讲,以色列的生存危机,实际上就是1973年赎罪日战争,以色列反败为胜抵抗住了埃及的突然袭击,而且把埃及彻底打败来实现(化解)的。我觉得对这样的国家搞绥靖是不行的,你是一定要战胜它。这是以后埃及跟以色列互相承认,建立了外交关系,以色列做出了非常大的让步,从整个西奈半岛退出,而且把加沙地带的控制权也交给了埃及。看看加沙地带的地图你就知道,加沙地带大部分地方和以色列接壤,只有一小块,就是一个拉法口岸是和埃及接壤的。于是这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以后,就成了一个潮流。

这个时候巴勒斯坦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巴勒斯坦和相邻阿拉伯国家的关系,这个时候也出现几次危机。因为从1948年阿拉伯国家反以战争失败以后,巴勒斯坦人很多都逃到了周边的阿拉伯国家,这就是所谓的巴勒斯坦难民问题。但是巴勒斯坦人并没有全部逃走,剩下的那些阿拉伯人——就是以色列国内的阿拉伯裔公民,他们占以色列总人口大概有四分之一,他们现在在以色列是正常的公民,也可以有结社自由,形成各种各样的党,当然都是反对党。因为阿拉伯人只占四分之一,他们也不可能成为多数。而且这些党中什么都有,连共产党都有,而且不止一个。以色列很有意思,以色列的共产党是合法的,有两个共产党,一个是阿拉伯人的以色列共产党,一个是犹太人的以色列共产党。

以色列境内的阿拉伯人,其他方面的公民权都是和犹太人一样的,他们在宗教文化方面的这些风俗也是跟其他的阿拉伯人一样的,而且以色列作为一个发达的福利国家,对阿拉伯人的照顾也是不错的。但是只有一点,以色列是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但是却不要阿拉伯人参军,阿拉伯人在以色列是不当兵的。

阿拉伯人不当兵这个事情,可以做这两种解释。一种是他没有当兵的权利,他想当兵,但是以色列不让他当,这当然是一种歧视。但是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当兵是一种义务,就像纳税一样,不当兵就相当于不纳税,你可以说这是一种特权,你不纳税就是特权嘛,就是说你没有当兵的义务。那么到底是权利还是义务呢?这就取决于你的兵役制。你的兵役制如果是募兵制或者是雇佣兵制、志愿兵制,总而言之当兵是自愿的,当兵是你的权利,你不想当可以不当。那么不准你当兵,那就是剥走你的权力。

但是以色列实行的并不是募兵制,并不是志愿兵制,以色列到现在也还是实行全民义务兵役制的。而且以色列的义务兵是没有服役期的,也就是说只要国家需要你,公民就要一直为国家打仗。这一次大家知道,包括50岁的以色列前总理都还是预备预,按照义务兵役制他是有义务打仗的,他都重新回到军队了。所以,即便这个国家人很少,但是他们的军队动员能力很强,只要需要它马上可以做到全民皆兵。

在义务兵役制下,阿拉伯人可以豁免这个义务,就是说犹太人必须为国家当兵,但是阿拉伯人可以不当。这个我觉得,在义务兵役制下,阿拉伯人不当兵显然是一种特权,而不是一种被剥夺权力。就相当于,犹太人要纳税,但是你可以不纳税。(同样难以理解这个逻辑)

所以我觉得,如果你真的要说阿拉伯人在以色列的情况怎么样,和犹太人在阿拉伯国家的情况怎么样(做对比),那当然可以说不能同日而语了。阿拉伯人作为以色列公民,他的权利是得到保障的,但是犹太人在阿拉伯国家是什么样,你看看应该也不错,像埃及这些国家现在基本上也还是接受这些基本的人权原则的,但是有些国家,包括什么塔利班了、什么哈马斯了,那当然就根本不把人权当一回事的。你不要说他对犹太人,他对阿拉伯人本身也是非常狠的。

第四次中东战争以后,阿拉伯国家就再也没有以国家的形式对以色列发动战争,就是国与国之间的阿以冲突,实际上从1973年以后就结束了。从这以后,阿拉伯国家就转而支持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跟以色列作对,也就是说阿以冲突从那个时候才变成了巴以冲突。

我们前面讲过,巴勒斯坦人自己起来对抗,一个是对抗英国,一个是对抗以色列人。其实早在1948年以色列独立战争的时候就有苗头,但是那个时候的阿拉伯国家它是要自己干,它说你巴勒斯坦的人,你要是加入我的军队可以,你当民兵支持我也可以,但是你要自己搞一个巴勒斯坦国我是不许可的,尤其是约旦就更不许可。因为约旦当时的政策是要统一内外约旦的,所以当时他们并不允许,当然更就谈不上什么要建立巴勒斯坦国了。但是1973年以后,他们已经知道作为国家他们打不过,那他们当然就希望把反对以色列的重任,由以色列国内的、原来巴勒斯坦本土的那些阿拉伯人来承担。

而这些阿拉伯人当时基本上在国内的都已经加入了以色列国籍,在国外的就是所谓的巴勒斯坦难民。这个时候反抗以色列这还是次要的,当时真正的问题是七十年代以后巴勒斯坦难民跟他们所在的阿拉伯国家不断地发生冲突,甚至发生了几次战争。这些事情我觉得是现在我们谈论巴勒斯坦人前景的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阿拉伯国家到底怎么看待这些巴勒斯坦人?他们是真心支持这些巴勒斯坦人吗?如果真的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家,对他们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我们这个讲话到现在已经两个多小时了,我想今天就到此为止。下面的就是埃及跟以色列单独媾和以后,阿以和解的过程,以及阿以和解和巴以冲突到现在产生的那些事情到底该怎么理解,我们可以下一次再说。我们这一次的演讲到目前为止,其实讲的一直是阿以矛盾,而不是巴以矛盾。因为直到我讲的(内容)结束,直到七十年代中期,阿拉伯国家从来没有正式推动巴勒斯坦的(建立),他们只是想打败以色列,但是他们并不真正支持巴勒斯坦建国。所以那个时候我认为是没有巴以冲突的,只有阿以冲突。而那个时候原来巴勒斯坦本土的阿拉伯人,其实是最悲催的时候,除了留在以色列加入以色列国籍的那些人以外,这些人要么就是做游击队跑来进行一些完全没有什么效果的袭击。但是更重要的,他们当时主要的问题,是和他们流亡的那些阿拉伯国家的政府矛盾非常之大,不断的出现冲突,甚至出现大规模的战争,就是所谓的约旦内战和黎巴嫩内战,都和这些人有关。


Posted

in

by

Tags: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